艺术起源是当下学术界较为热门的话题。关于艺术是如何起源的,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相关研究所接纳的学术质料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其中,动物行为质料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质料常被认为是研究艺术起源的重要质料。
研究动物行为和儿童行为与心理对我们研究艺术起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作为单独的研究也是很是具有价值的,可是将动物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质料作为论证艺术起源的依据,其意义和价值则十分有限。一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履历了一个漫长的童年时期。
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在行为和智力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性,所以,人们在研究远古时期的人类思想、文化时总是把动物和进化未完成的人类祖先举行比附,把儿童和未完全开化的我们的先人举行比附。发生认识论研究是这样,昔人类学是这样,语言起源研究是这样,艺术起源研究也是这样。所以,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质料、动物的行为质料也是艺术起源研究的重要质料。
好比,有人这样说:“有声语言是在动物界的外交能力基础上经由恒久的生物演变和文化选择逐步发生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类的语言很可能是从非人动物的较简朴的来往系统进化而来的,因而研究动物的来往行为将有助于阐明语言的起源问题。”②笔者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凭据化石考古学的研究,人类的生长大致履历了五个阶段: “腊码古猿”( 1400 - 700 万年前) 、“南方古猿”( 400 - 100 万年前) 、“直立人”( 200 - 20 万年前) 、“早期智人”( 25 - 4 万年前) 、“晚期智人”( 5 万年前至今)。
晚期智人即剖解结构上的现代人。4 - 5 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除了会制造种种工具以外,还制造装饰品。“装饰品有象牙珠子和其他林林总总的珠子以及穿孔的兽牙、砾石、鱼脊椎骨和蜗牛壳等,另有垂饰、别针和手镯等。
”①更重要的是,“这时期的艺术有了很大的生长,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有绘画和镌刻等”②。比力人类的生长和动物的生长,我们可以看到,人和动物既具有配合性,也存在着基础的差异。
人履历了一个漫长的动物阶段。这一阶段,人和动物没有大的差异,只是形体差别而已。
动物的人与文明的人最大区别还不是身体结构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文明的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因为意识和思想而制造工具,组织群体社会,生发精彩彩斑斓的文化,诸如语言、艺术等。动物阶段的人也可能有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艺术的行为,而且发生出艺术的作品,好比制作、涂鸦、装饰,但它本质上是本能的产物,和动物的巢穴、装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不是艺术。
同时应该看到,人与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基础区别是由人与动物在组成上的基础差异决议的。人的大脑差别于动物的大脑,人潜在性地具有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以及艺术和审美能力。
正是这些潜能的实现,彻底地改变了人,使人脱离纯粹的动物性而转向人性。人本质上是高级动物,是具有精神和意识、具有文化和社会性的动物。人仍然保留了动物的本能,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
社会也好,语言也好,艺术也好,科学也好,人类文化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都源于人的精神和思想。精神和思想让自然和动物最终成为人的工具,人自己也成为意识的工具。所以,人与动物的差异性才是艺术起源的基础原因,应该从人这里而不是从动物这里寻找艺术的源头。
人类的艺术在最初始的时候,肯定与人的动物本能有关系。艺术最基本的元素好比节奏、音响、色彩、线条、讲述、行动等,也是人类早期艺术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这些因素其实都可以找到生物学的凭据,所以,研究艺术起源的时候,充实意识到人的生理特征和动物本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合理的。特别是研究人类动物阶段的艺术“行为”和艺术“产物”,以及这种艺术“行为”和艺术“产物”与原始艺术及文明人艺术之间的关系,这是很是重要的。
但作为动物的人极其遥远,人在动物阶段的艺术“产物”以及相关的生存遗迹留下来的少少,如何研究这个阶段的人类及其“艺术”,这是一个庞大的难题。难题的基础原因就是资料上的,或者说是证据上的。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现在关于人类动物阶段的行为和艺术都是理论上的,甚至都是假说。出于一种庞大的诱惑,人类总是对自己的泉源很好奇并举行种种探讨,这是可以明白的。
但另一方面,人不是上帝,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研究手段也是有限的,最基础的是人类的动物形态已经消失得过于恒久,没有留下足够的能够勾勒出这一历史的证据。当今,通行的做法是从民俗学质料、民族学质料、人种学质料中寻找人类动物的残留,同时用动物质料来比附人类的动物阶段,我认为这都是不行靠的,没有充实理论和实践凭据的。
详细对于艺术来说,人类动物阶段是否有艺术“作品”,是否有艺术“运动”,是否有艺术的心理和思维,这都是值得怀疑的。应该重视人的动物性对艺术起源的作用和意义,但这是极开端的。
艺术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具有文化性。艺术是如何起源的,从基础上应该从社会和文化方面来寻找泉源。艺术是如何起源的,我们很难弄清楚。
但从现存的艺术品或者具有艺术因素的产物来看,模拟、游戏、语言表达、审美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的特征。而模拟、游戏也好,语言表达、审美也好,其实最初都是人的动物本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模拟是人的天性,动物的人就具有模拟的本能,文明的人仍然保持模拟的习性,不外具有文化和思维的特点而已。人类从孩提时代就会模拟,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人类的器物、修建、衣饰、文字、语言以及艺术诸如舞蹈、音乐、绘画、镌刻等,许多都是模拟自然,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树木花卉、动物等都是人类模拟的工具,也就是中国昔人所谓的“师法自然”。
随着文化的生长,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人类越来越具有想象性,越来越具有缔造性,越来越具有学习性,简朴的模拟越来越少。而在人类的文明初期,模拟是人类生活和缔造的最基本方式、最简练方式,是最重要的“学习”。人类艺术的发生与人对自然的模拟有关,特别是与人的模拟能力有很大关系,但艺术纷歧定就是起源于模拟,人类最早的艺术也并非就是模拟性的,人类初期的模拟运动所发生的产物并纷歧定就是艺术,并纷歧定就具有艺术性,或者说并纷歧定就是厥后艺术的雏形。
动物也具有模拟的能力,具有模拟的运动并发生一定的模拟产物,但这些产物与人类的艺术具有本质的差别,基础就不具有艺术性,和人类的艺术哪怕是最原始的艺术也不行同日而语。人类的模拟和动物的模拟具有本质的差别,动物模拟永远只是模拟,动物至今仍然是动物,而人类的模拟却磨炼了人的头脑与四肢,并最终导致人类脱离动物而进化为人类。所以,研究人的模拟能力,研究人的模拟与艺术起源之间的关系,都是合理的,但我们不能把动物的模拟和人的模拟相提并论,并以动物的模拟为实证质料来证明人类的艺术模拟行为和特点。
游戏也是人类的本能。动物时代人的游戏本质上是过剩精神的发泄,属于身体学的领域,而文明人的游戏则是人的精神运动,具有文化性。文明人的游戏背后是思想、思维和意识,但仍然保留动物时代的娱乐和身体快乐的特点。正是在这一点上,游戏组成了人的本质特点。
席勒指出: “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①也就是说,正是在游戏中,人的动物本质和文化本质都充实体现出来; 也正是在游戏中,人才是真正的人。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认为,“理性的人”和“缔造的人”都不能准确地归纳综合人的本质,只有“游戏的人”才气够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的特征。
他说: “文化乃是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一开始它就处在游戏当中。甚至远古时代那些目的在于马上解决生存需要的运动,好比狩猎,也倾向于接纳游戏的形式。
游戏形态赋予社会生活以逾越于生物本能的形式……正是通过游戏,人类社会表达出它对生命和世界的阐释。……在文化的最早阶段里蕴含有游戏的特质,文化在游戏气氛和游戏形态中推进。在游戏与文化的双生团结体中,游戏是第一位的。
”②也就是说,正是游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历程。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伟大原创运动自始都渗透着游戏”③,人类文明的种种形式都与游戏有关,都还或多或少保留着游戏的形式,深刻地渗透着游戏精神。
“当一种文化演进时,不管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我们所假定的游戏与非游戏之间的初始关系并不是静止稳定的。作为通例,游戏身分逐渐退至幕后,大部门被宗教领域吸收,剩余的则结晶为知识、民间故事、诗歌、哲学或种种司法形式及社会生活。这样,原始的游戏身分就完全隐藏到文化现象的背后。
但不管何时,纵然在一种高度生长的文明中,游戏的天性会再次全力宣称自身的存在,使小我私家和群体都沉醉于一个庞大游戏的迷醉当中。”④作者在此详细考察了执法、战争、学识、诗歌、神话、哲学、艺术与游戏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这一意义上,研究现代文明的起源,包罗艺术的起源,不能完全撇开人的动物性,研究现代艺术的特性,也不能完全脱离动物性,动物的本能性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艺术运动之中。游戏在人从动物向人转变的历程中起了很是重要的作用。
游戏到场了人类文明的历程,至今为止人类生活特别是文化中仍然保留着很显着的游戏特征,但不能由此而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的游戏性和艺术起源于游戏,这是两个完全差别的问题。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喜好和游戏运动中探讨艺术的发生,探讨艺术的本质,这是须要的,但文明人的游戏差别于人在动物阶段的游戏,人在动物阶段的游戏差别于动物的游戏。
所以,我们不能拿动物的游戏来说明人的游戏,不能用动物的游戏和文明人的游戏质料来研究艺术的起源问题。人的游戏也许许多都是从动物好比猫和狗那里学习而来,但猫也好,狗也好,它们至今仍然还是动物,而且将永远是动物,而人类却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
只有人把游戏最后酿成了艺术,而动物永远在游戏之中。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与人的动物性有关。事实上,它是人的身体结构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人作为动物本能那里。在宽泛意义上,从交流的角度来说,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动物也通过一定的“语言”,如特殊的气味、姿色、姿态、声音等举行交流,动物中也有声音的语言,但至今为止动物的声音语言没有和人类语言相似或相近的。
八哥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模拟人类的语言,发出人类语言的声音,但这很是特殊,且八哥的模拟仅仅只是声音,没有任何意义,数量也很是有限。狗、马、猴子等高级动物通过训练可以“听懂”人类的某些简朴的语言,但这种“懂”更准确地说是“反映”,是对某种声音的敏感,动物不管如何训练,都说不出表达意义的人类语言。所以,人类的语言本质上是人脑自然进化的效果,与人的大脑的庞大性有关系,与人的身体结构特别是口、鼻、咽喉等有关系,固然也有许多偶然的因素。
人作为动物就有语言,但人的语言从基础上差别于动物的语言。当我们说动物也有语言的时候,这里的“语言”是在交流的意义上而言的,是一种隐喻; 而人的语言则是特殊的具有语音、语法、词汇和精微意义的语言,是一个庞大的思维系统、符号系统。动物语言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而人类语言同时还是社会现象。所以,我们不能把动物的语言等同于人的语言,或者把人在动物阶段的语言等同于动物的语言,从而凭据动物的语言来研究人在动物阶段的语言,并进而研究人类早期的艺术问题。
与语言有关的是人的思想和思维。一般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能够思维,而动物没有。
但人与动物的区别要远比这庞大。实际上,动物也有思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就枚举了大量的动物实例说明动物具有思维性。他认为,猿已经有了思维的能力。他说: “猿类像最低等的未开化人那样,很喜欢模拟; 以前提到的一个简朴事实讲明,经由一段时间后,在同一地方用同一类的陷阱就不能捉住任何动物,这阐明晰动物会从履历中获得教训,而且可以模拟其它动物的审慎。
”①经由对动物的详细研究,达尔文的结论是,高级哺乳动物和人在心理官能上并没有基础的差异,好比性爱、母爱,人和动物有某些配合性,动物也有情感变化,好比喜怒哀乐等。但人的思维和动物的思维具有基础性的区别,张浩先生认为,动物的思维与人的思维差别主要是两方面: “动物不能借助语言符号举行思维”②; “动物的思维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③。在这一意义上,动物不管怎样和人具有相似性,不管如何能够善解人意,不管怎样具有思维和情感,它终究是动物,终究不行能生产出艺术作品来。就是说,动物的思维和情感永远不行能转化为艺术的思维和情感。
所以,对于艺术起源研究来说,动物的情感性质料唯一的价值在于可以证明人在动物时代就有思维,就有情感,就有语言,而这些都是艺术的不行或缺因素。研究人在动物时代的思维、思想和情感,这是很是有意义的,对于我们正确明白人类文明的身体学基础也是很是有价值的,但这种研究应该依赖人自身,依赖人的身体结构、依赖人的动物天性,而不能以动物为参照,不能从动物身上得出人作为动物的结论。因此,艺术与动物无关,艺术本质上还是人类的事情。
艺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审美。美感是人的特殊的感受能力,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等。而人的美感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从动物的快感演变生长而来。
“没有特定的生理和心理性能的内在条件,没有情况提供的一定条件和特殊机运,人的猿类祖先不会发生制造工具的行为。而没有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特殊方式的生存竞争手段,猿不行能进化为人,动物快感不会进化为人的美感。”①正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是从人类动物阶段的快感生长和演变而来,所以研究人类在动物阶段的快感是很是有意义的。这对于艺术起源来说尤其具有意义,因为对于艺术起源来说,模拟、游戏、宗教运动等都还具有外貌性,而审美心理的发生和衍变才具有深层性。
但问题在于,这种研究更虚无缥缈,无所依靠。人在动物阶段的身体状态、生活状态等物质形态的工具我们都无法弄清楚,又怎么可能弄清楚人在动物阶段的感受状态和心理状态呢? 动物的快感和人在动物阶段的快感,这是两个完全差别的观点,作为人类祖先的动物和一般的动物这是有本质区此外,作为人类祖先的动物是阶段性的动物,而一般动物则永远是动物,任何时候都不行能进化到人类的水平。
《从动物快感应人的美感》一书实际上是由两部门组成的,一部门是关于人的美感,这没有什么问题,另一部门是关于动物的快感,这也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这两部门其实不能联络起来。关于动物快感全是动物的质料,而美感则是人的质料。作者实际上把人在动物阶段的快感和动物的快感等同了,把动物的快感和人的美感原来是并列的关系解释成历时的关系,泛起了“混淆观点”的逻辑错误。总之,从泉源上说,人类早期的文化都是猿类时期人的运动的延续,或者说都可以追溯到人的动物天性,艺术也不破例。
猿差别于猫、狗、马等动物,猿可以进化为人,但猫、狗、马等永远进化不到人的水平。研究人的动物本能对艺术起源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有须要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历程及其与艺术发生和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须要的,但一般性的高级动物和作为人类祖先的动物好比猿具有基础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用一般动物的行为和心理来证明人作为动物的行为和心理,不能用动物质料来论证艺术起源问题。
动物心理质料和实践质料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祖先的动物具有参考意义,一定水平上具有比附性,但它只能说明人与动物的差别,而对于艺术起源问题,没有实证意义。二在关于原始文化、史前认识论的研究上,儿童质料也被经常使用。
好比泰勒就曾经用过,他说: “绘画和镌刻是从现在儿童的绘画和镌刻的实验中可看到的那种幼稚的萌芽中发生的。英国儿童们第一次实验学画用的石板和板棚门,使我们想起了野蛮部落画人和动物、枪和小船的树皮块或兽皮块。这些儿童中的许多人将发展起来并渡过自己的一生,但他们并没有远离这个儿童阶段。
”②从表述中可以看到,泰勒在这里对儿童艺术质料的使用是很有保留的。他使用了“想起了”这样的表述,可以说是一种直观和现象的形貌,不是理论的叙述,也缺乏理论上的凭据。
深刻奠基儿童质料作为艺术起源问题研究的实证质料理论基础的,则主要是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开创的认知生长理论。皮亚杰最初是一位生物学家,厥后转而研究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并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包罗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增长等问题。其理论前提是: “儿童的智力结构的心剃头生历程同认识史上数学家们所建立的最一般结构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梅斯说:“皮亚杰的关于儿童思维的大部门资料是通过有简朴实验历程支持的熟练问询方法得来的。
皮亚杰看法的基础在这里跟现代实用主义倾向一致,那就是: 逻辑与数学看法在儿童身上首先是作为外部运动而显示出来的; 只是在较晚的阶段,它们才内化了,并具有观点的性质。它们可以用缩微的内化运动来表达,其中事物被符号所替代,而运动则被这些符号的运演所替代。
当儿童的试误性探索到达皮亚杰所谓的‘平衡’,即到达一个可以在思惟中逆转的一定顺序模式时,理性运动才泛起。”①皮亚杰关于人类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方法对人类认识论、知识论包罗思维学的影响都很是大,儿童心理方法和儿童认知历程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原始文化研究、史前认识、语言发生等研究。
但我认为,这是严重的误解。皮亚杰运用动物学质料来研究人的生物结构与认知结构或者说生物性能与认知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没有错。在《生物学与认识》的开篇,皮亚杰就说明: “本书的目的是凭据今世生物学来讨论智力和一般意义上的认识( 特殊意义上的逻辑- 数学认识) 问题。
”②就是说,皮亚杰想解决的还是现实问题,没有把它延伸到历史中去,没有试图涵盖原始人的认知问题,并没有试图解决人类由动物向人转变历程中的认知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实际上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扩大化了。同样,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儿童行为,通过研究儿童的思维历程、认知历程来研究人类的思维历程和认知历程,这也没有错。
小我私家的知识、文化、生活习惯包罗身体发育等一切都有一个发生的历程,研究人类的认识发生固然要从儿童开始,而且主要研究工具就是儿童。视察儿童、问询儿童,包罗一些须要的诸如对话、游戏、测试等实验,也都是这种研究的应有之义。
在皮亚杰这里,思路是明确的,工具是明确的,目的也是明确的,就是研究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作为个体初期的认识发生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儿童在他这里就是研究工具,没有任何比附性,也不是隐喻。
错误在于,我们把皮亚杰的研究从共时性转换成历时性了。人从婴幼儿到成人的发展历程和人从猿类进化到原始人再到现代文明人的历程是完全差别的,除了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点有可比性以外,其他一切都不具有可比性。在认识上,人从婴幼儿到儿童的发生历程和人从猿类到原始人到文明人的发生历程也是完全差别的,除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这一点有可比性以外,其他一切都不具有可比性。
皮亚杰的本意是研究人从婴儿到孩子时代的思维、思想和知识是如何发生的,相比力人类从猿演变到人这一漫长的时间来说,它可以说是一个点。所以,本质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人的认识论的“横”的研究,是“共时性”研究; 而人类认识从猿到原始人到文明人的生长历程研究则是历史研究,是“纵”的研究,是“历时性”研究。
只管二者具有某种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皮亚杰的共时研究对原始文化包罗艺术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种价值很是有限。
所以,模仿皮亚杰的方法,用儿童心理和行为质料来研究原始文化、研究人类思维、思想和知识的发生,这是误解,是嫁接错误。但这种错误在原始文化研究中却是很是普遍的,这不是在皮亚杰之后才开始的,其实早在爱德华·泰勒那里就有这种错误。好比在讨论文字的起源时,他就曾经使用过儿童质料: “人如何向书写艺术迈出下一步,这从通常儿童的画谜游戏亦即从书写‘作为物象’的字中可以看出。
这种游戏,也像许多其他游戏一样,在儿童的娱乐形式中包罗着这样一种内容,即在较早时期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事情。”①但在皮亚杰之后,使用儿童质料来研究原始文化、研究人类思想和思维以及知识的发生则成为一种普遍。
事实上,儿童心理和行为虽然和原始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具有基础性的差别。原始人思维的发生是自然形态的,履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且具有偶然性,而儿童的思维和思想的发生以及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习的方式实现的,相比人类漫长的演化而言,儿童的思想和认识的发生历程是极短暂的,可以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两者的情况、条件、历程等都是完全纷歧样的。这里,我们可以以语言的发生为例来说明。有一种意见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历程与人类的语言发生历程具有“同构性”,因此,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对于研究语言的发生历程具有比附性,也在一定水平上对于研究语言的起源和语言的本质具有资助。
我认为这是没有凭据的。实际上,人类语言的历时发生和儿童语言习得是两种性质完全差别的事情。语言的起源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发生,而儿童语言习得是学习,人类语言起源之前没有语言,所以语言的起源其实就是语言的缔造历程。语言的缔造历程中充满了偶然性,因而形成种种各样的语言,而儿童在学习语言之前语言已经存在在那里了,儿童不外是把这种已有的语言酿成自己的语言,或者说实现语言的功效。
我们可以让儿童选择差别的语言来学习,但语种一旦选定,语言从词汇到语音到语法,都是牢固的,不能随意变换。儿童只是成人还没有长大,是身体上发育还不成熟的成人,这和人类在文明上还不成熟是两码事。两种不成熟具有天壤之别,基础就没有可比性。
同时,儿童的心理从基础上差别于原始人的心理。儿童打从娘胎出生就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这和处在文明黑黑暗的原始人是完全差别的情况。“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婴儿出生之后就面临着有组织的语言系统,儿童是在语言交流的情况中习得语言的。那么,人类祖先能有现代儿童的语境吗? 人类祖先的心理和生理机制能以现代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为可靠的参照吗? 经由几百万年的进化,现代儿童的遗传信息和神经信息与人类祖先的还能有什么可比性吗?”②儿童和原始人在生理、心理、生活情况、生存方式上都完全纷歧样,二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原始人在个体上也有一个从儿童到成年的发展历程,而且两个年事阶段之间存在着庞大的差距,与文明人之间的差异则是原始人自始至终都是落伍的,没有语言和文化,所以从个体上来说,原始人和现代儿童也是没有可比性的。
孔狄亚克曾经假定两个没有语言的儿童在荒原上相遇,并由此出发,举行情形推理,然后得出语言发生历程的结论。这可以说求助于儿童语言质料,但这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正如房德里耶斯所分析的: “儿童只能使我们知道一种有组织的语言是怎么获得的,不能使我们窥知语言最初生长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情况。我们视察一个儿童怎样努力重复他从成年人那里听来的说话,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语言变化原因的启示,可是儿童只能交还别人供应他的工具; 他只运用周围的人所提供应他的要素,用这些要素组合成自己的词和句子。他所做的是一种模拟的事情,而不是缔造性的事情,清除任何自发性。
他带进语言中的创新是出乎无意的; 那是由一种满足于‘或许’的天生的惰性所发生的效果,并非出于任何具有创新能力的意志。”③我认为这是很是有原理的。不只是现代儿童语言习得的性质和历程差别于人类语言发生的性质和历程,现代儿童的艺术运动从基础上差别于原始人的艺术运动。
现代儿童绘画从基础上差别于原始人的绘画,虽然二者在外表上有某种相似性。同样,现代儿童的音乐、舞蹈、文学与游戏等种种艺术形态从基础上差别于人类初期的音乐、舞蹈、文学与游戏等种种艺术形态。这是由现代儿童的生活方式、生活情况、心理结构以及身体结构等种种因素决议的。
朱狄先生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曾用很大的篇幅讨论研究艺术起源的三种途径,其中“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来推测艺术的起源”①是之一。但纵观朱狄先生的先容,可以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种研究是有效的。有些研究效果,好比: “自19 世纪末以来,人们就日益清楚地知道,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一样,它运用的是种象征符号,而不是自然符号,它不定位于‘看’,而定位于‘知’,它是一种以看法性形象去举行的艺术缔造。”②这句话里就有许多问题。
首先,现代儿童艺术是否是象征符号,是否是“知”的艺术,很难说,不能绝对化,至少这只是一种看法。其次,原始艺术和现代儿童艺术有些相似,或者说有的原始艺术和有的儿童艺术很相似,但也有大量的原始艺术差别于现代儿童艺术,二者之间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相似,许多相似都是外貌上的。第三,原始艺术也是富厚多彩的,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门,或者说现在人类发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门,如何归纳综合这有限的原始艺术其实相当难题,我认为“形象”、“象征”、“符号”、“知”等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肯定只归纳综合了部门原始艺术的特征,而遗漏了更多的特征。第四,引文中关于原始艺术与现代儿童艺术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种种特征的结论,其实只是推测,只是假说,不是事实,因为并没有充实的证据。
其实,我们还可以作另外的假设,也许现存的许多原始艺术就是原始儿童艺术。艺术本质上是劳动之余的产物,是精神性的。
原始社会,由于人的生存情况太过于恶劣,成人的时间和精神主要用于生存,基础没有时间去从事精神性的艺术运动,只有孩子们因为不劳动才去涂鸦、捏造、刻划、唱、跳、堆砌、装饰、游戏等,因而儿童才是原始艺术的主要缔造者,这或许更有可能。既然现代社会有成人艺术和儿童艺术之分,原始社会为什么不行能有成人艺术和儿童艺术之分呢? 为什么我们不把原始艺术中那些近于现代儿童艺术的艺术认定为原始社会的儿童艺术,而一定认定它是原始社会的成人艺术呢?我认为,研究现代儿童艺术是应该的。研究儿童艺术心理对于研究艺术起源简直可以有许多启发,它可以提醒我们站在另外一种艺术方式或者差别的思维视角看原始艺术。
我们也可以说原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儿童时代”,但这里的“儿童时代”只是个比喻的说法,并不是说原始艺术相当于现代儿童艺术。正如我们说原始人是野生番一样,这里的“野蛮”其实是应该加引号的,它和现代野生番基础不是一个观点。马克思说: “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
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③这里的“儿童”同样是比喻的说法。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讨论“艺术的起源及艺术体系”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儿童艺术”。一方面,他认可儿童艺术质料对于我们相识和认识史前艺术有意义; 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要持审慎的态度。
他说: “儿童的艺术史前时代的遗物已经反映出艺术的开端,而且,就连今天所正在相识的儿童和原始人的情况也为这种开端提供了线索。首先,应当研究一下这些事实,并将它们看成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推断的基础。
我们从一开始便须小心,别将这三个探讨的领域看成是相等同的。因为今天的儿童与早期人类生活的条件极不相同( 甚至与现存未开化的民族所生活的条件也极不相同) ,所以现今儿童艺术的生长要归纳综合人类的艺术生长是完全不行能的。实际上,儿童简朴的涂抹与哼唱和原始人的石画及音乐显然相去甚远。
”①这种审慎是很是有原理的。所以,不能用现代儿童艺术发生历程来比附人类艺术的发生历程。
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用现代儿童的艺术质料来说明艺术起源问题不合适,缺乏事实的联系,也缺乏逻辑凭据。注释1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书社,1989年,第109页。
2吴汝康:《昔人类学》,北京:文物出书社,1989年,第212页。3吴汝康:《昔人类学》,北京:文物出书社,1989年,第212页。4[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1985年,第79页。
5[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书社,1996年,第49页。6[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书社,1996年,第5页。
7[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书社,1996年,第50页。8[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科学出书社,1982年,第157页。9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4年,第86页。10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4年,第88页。
11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应人的美感》,济南:山东文艺出书社,1986年,第210页。12[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书社,1993年,第276页。
13[英]梅斯:《发生认识论原理·英译者序》,[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页。14[瑞士]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尚新建等译,北京: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8页。
15[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书社,1993年,第139页。16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页。
17[法]房德里耶斯:《语言》,岑麒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10页。18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书社,1999年,第74页。19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书社,1999年,第80-81页。
2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书社,2012年,第114页。21[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87年,第224页。
本文来源:kaiyun-www.morjie.com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Copyright © 2000-2023 www.morjie.com. kaiyun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竹溪县路仁大楼17号 ICP备49095283号-9